1. 為甚麼我們需要安排多於兩位甚至更多傳譯員到場提供傳譯服務?

保持傳譯質素

  • 同時處理兩個語言需要使用極多「腦力」(曾有研究指出,傳譯員在工作時,會同時使用到多達22項認知技巧,當中包括專注力控制、理解、記憶、分句等),如果在整個過程中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會令傳譯員的身體和精神感到疲累。有研究顯示,在同步傳譯連續30-45分鐘後,就會有機會開始出現嚴重的傳譯錯誤。為了確保傳譯質素,我們通常會安排兩位傳譯員輪流傳譯,大概15-20分鐘換一次人,讓傳譯員有時間休息「叉電」、回復精力,從而確保認知負荷不會「爆煲」,以維持傳譯的質素。

提供多語言傳譯

  • 不同的傳譯員能處理不同的語言對(例如:只能應付廣東話和香港手語之間的傳譯工作、只能應付英文和美國手語之間的傳譯工作、只能應付香港手語和美國手語之間的傳譯工作),我們有時會讓操不同語言的傳譯員組成團隊,去支援同一個活動中不同參加者的不同溝通需要。
  • 例子:使用日本手語聾人和使用英語的健聽人 ─ 傳譯安排:健聽譯者(英語 – 香港手語)搭配聾人譯者(香港手語 – 日本手語)

更有效監控和確保傳譯質素

團隊傳譯傳譯員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支援:

  • 補充資料(例如:在某活動的開幕禮中,站在台上的譯者聽不清楚 / 一時間想不到合適的詞彙 / 消化不到現場出現的資訊時,坐在台下的譯者可以「提水」補充資料,讓傳譯出來的資訊更完整和清晰;又例如在對話中,負責支援的譯者可以留意著傳譯的內容,在有需要時幫忙修正)
  • 幫忙管理對話(例如:台下的譯者可以提醒參加者要說得大聲一點 / 提老師開燈 → 這減輕了台上譯者的認知負荷)
  • 在激烈的對話和討論中,大家的語速很快、有很多疊聲時,兩位譯者可以一起傳譯,以確保完整的資訊傳遞
  • 心理支援(例如:傳譯員有時會在高壓的情況下工作,團隊譯者可提供心理 / 情緒支援)
  • 團隊的傳譯員可以在過程中互相觀察,之後一起檢討傳譯表現,持續進步。

更有效支援聾人 / 健聽人的溝通需要

  • 有多於一位傳譯員在場也可以更有效地支援活動中的溝通
  • 例子:台下的譯者可以按服務使用者的需要,使用筆記,抄下一些關鍵字和專業術語,讓服務使用者知道這些資訊
  • 例子:聾人想向其他健聽觀眾詢問東西,台下的譯者便可以即時發揮作用

配合環境需要

  • 例子:在舞台表演中,台上和台下均有使用手語的聾人,我們便需要安排至少兩位譯者,在場中不同的位置同時傳譯,讓在不同位置的聾人都能夠接收到資訊。

相關閱讀材料:
Team Interpreting: Does it really work? (Giovanna L, Carnet) (Featured Article from the ATA Chronicle November/December 2006)
Interpreter Cognitive Aptitudes (Brooke Macnamara, 2012)

2. 為何傳譯服務不是免費的?

「在學校,老師每天教學,是不出糧的嗎?」
「你每天辛勤地工作,都是免費的嗎?」

一名手語譯者除了要精通兩種(甚至更多)的語言(當中包括手語和口語)外、還需要接受不同的訓練、不斷自我提昇和發展其專業 ─ 就像口語傳譯員所需的專業技能一樣。口語傳譯員是免費的嗎?如果答案是「不是」,那為何手語傳譯員會是免費的呢?

手語譯者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各個方面:體能上、情緒控制上、經驗上、語言上、文化上;而根據 Association of Visual Language Interpreters of Canada( AVLIC)(中譯:加拿大視覺語言傳譯員協會),手語傳譯的專業是指 ─

  • 語言能力:傳譯員能準確判斷原文的動機 / 目的,並把這動機 / 目的 / 情緒 / 內涵,在譯文的語言和文化框架下中使用合適的方法表達。
  • 能夠有彈性地調整溝通模式,從而向服務使用者提出一切合其語言 / 溝通需要的服務。
  • 充分了解不同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準確地判斷自己是否能夠在特定工作中(特定的服務對象、環境、題目、所需的技能)保持專業和傳譯水準。
  • 承諾會一直發展其專業,一直提昇自己的能力,從而為客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一名專業的手語譯者,是經歷過許多訓練,以此為專業工作、獲得適當酬勞,是非常合理的。

同時,客人自主地選擇由誰提供專業服務並購買相關的服務,也是他們自身權力的行使,而我們作為專業人士,責任是尊重客人的喜好和選擇,同時為自己的服務訂立合理、符合市場情況的收費。

傳譯的工作也會用到「工作時間」和「勞力」

「你每天吃飯、交租、交通的錢是從何來?」
「傳譯員不用吃飯、不用交租、不用搭車的嗎?」

傳譯員付出時間和精力去:

  1. 在傳譯前作出準備─包括尋找資料、閱讀資料、消化資料
  2. 練習手語和口語技巧
  3. 和團隊譯者討論和準備
  4. 出現在活動現場提供傳譯

這些都是牽涉到一些人的「工作時間」和「勞力」的。此外,傳譯員到場傳譯,也需要乘搭交通工具,傳譯前後也需要吃飯、生活、交租…手語傳譯員的工作就像做其他職業的人一樣,都是有勞動價值的。

相關閱讀材料:
So You Want to be An Interpreter? – An Introduction to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 4th edition (Janice H. Humphrey & Bob J. Alcorn, 2007)
加拿大視覺語言傳譯員協會 (AVLIC)網址:http://www.avlic.ca/

3. 傳譯費用該由誰來負責?

「是聾人自己不懂口語,那他應該自己請個傳譯來幫他呀!」

傳譯員是為聾健雙方提供傳譯服務的

  • 試想像:一名聾人接受健聽記者訪問,傳譯員把記者所問的問題以手語表達給聾人看,但當聾人用手語答問題時,傳譯員卻不把他的手語傳譯成口語讓記者知道 ─ 這個訪問能順利進行嗎?這能達至當初請傳譯員來的目的嗎?
  • 正正因為聾健雙方不熟識對方的所使用的語言,所以才要請傳譯員來,在手語和口語之間作出轉換,令雙方可以成功溝通 ─ 傳譯員是同時為聾人和健聽人雙方服務的。
  • 我們不只是在服務「不用口語的聾人」,我們同時也在服務「不懂手語的健聽人」。
  • 參考外國法例,提供無障礙溝通支援(例如:聘請手語傳譯員、提供即時字幕等)是活動舉辦方(即服務提供者,例如:政府、公營機構、企業、非政府組織、學校等)的責任,目的是讓到所有來到的參與者,即使有不同的溝通 / 語言需要,也能平等地獲得完整的資訊,並與他人暢順地溝通。如果你是活動的舉辦方,而你得知你所舉辦的活動將會有聾人參與,我們鼓勵你實踐機構/企業責任,讓你的活動場景成為一個溝通無障的空間,讓聾健參加者能暢通無阻地溝通,享受活動。

根據政府資料,現時香港政府對於「手語傳譯」的措施只有:

  • 資助一些由社會福利署(社署)資助的殘疾人士社交及康樂中心和兩間聽覺受損人士綜合服務中心,舉辦手語訓練課程和提供手語翻譯服務。這些中心所提供的手語翻譯服務包括為聽覺受損人士在求職面試、法庭聆訊、結婚典禮和求診就醫等場合。
  • 社署會會繼續留意手語訓練課程及翻譯服務的使用情況及服務成效,適時地檢視相關資源的運用。

現時政府對手語傳譯服務所投放的資源非常有限,而單靠幾間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服務中心在某些場合提供手語傳譯服務亦不足以回應聾健朋友們在社區生活各個層面,例如教育、參與文化活動等的需要。

因此,我們除了鼓勵不同的機構、組織和活動主辦方由自己做起,實踐社會責任,讓你們活動成為一個溝通無障的活動,也希望大家與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向政府爭取投放更多資源在手語傳譯服務的發展上,消除在社會上的溝通障礙。

相關閱讀材料:
ADA Requirement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ivil Rights Division – Disability Rights Section) 網址:https://www.ada.gov/effective-comm.htm

4. 為甚麼我們需要聾人譯者?

手語為母語的聾人擁有很高的手語能力,相比起以手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健聽譯者,他們手語表達更為自然,更配合到不同聾人受眾的需要,讓聾人觀眾看得更明白、更舒服。在聾健團隊傳譯中,健聽譯者先接收廣東話,轉換成香港手語,而聾人傳譯則會看健聽譯者的香港手語,修正健聽譯者的手誤和手語表達上不夠清晰自然的地方,轉換成更自然、更貼近聾人群體使用的香港手語表達出來,提昇譯文質素。一些聾人譯者能應付不同的語言對,例如美國手語、日本手語、國際手勢、動作等配搭的語言對。相比起聾人譯者,健聽譯者較遲才開始接觸手語、也較少機會接觸不同的聾人,因此未必能理解、或就著不同的對象所使用的手語(例如:由老一輩聾人使用、較為「老式」的手語;聾童因手肌發展未成熟而有點模糊、手形不太清楚的手語)調整手語的表達,這會降低傳譯質素,甚至令雙方出現溝通誤會;另一邊廂,聾人譯者自小在聾人群體中長大,更為熟悉不同的手語風格和手語表達,他們更能自如應付同一個手語內的變體,例如較為「老式」的手語、手部體障人士的手語、或是手語表達較紊亂的人士的手語,符合不同受眾的需要,同時確保傳譯準確和完整。

5. 手語是不是語言?

使用口語時,我們會用到聽覺和聲音(Audio-vocal),但在用手語時,我們則會用到視覺和動作(Visual-gestural),儘管口語和手語各自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傳遞和接收信息,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是自然語言,有著自然語言的特徵,例如:手語除了有它的語法外,也是不受「現在」的時間和空間所限,能夠完整和有效率地表達任何事物(過去和將來發生的事、抽象概念、複雜概念、不存在的東西…);手語能夠不斷隨著時代和環境演變去發展新的詞彙表達新事物和新概念;手語也是一種可以被自然習得的語言 ─ 只要浸淫在有手語語言輸入的環境中,小孩可以很自然地從這些不同的社交場景中,在使用這個語言的人身上習得手語,令手語和當中所盛載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

一些自然語言特徵的例子:

  • 需遵從語法:手語語法 vs 口語語法 (你 生日 幾月幾日 vs 你幾時生日)
  • 可表達任何事物:不受「現在」的時間所限(你上星期三話你下年會去旅行)、不受「現在」的空間所限(我想同以前同我同班嗰個同學一齊移民去十億光年以外嗰個星球度)、抽象概念(自主、道德、義氣、良知、公義)、複雜概念(光合作用、特殊需要信託)、不存在的東西(獨角獸)
  • 自然習得:這片段展示了一名美國的聾童在出生開始就浸淫在美國手語的環境之下,由牙牙學語至自然習得美國手語詞彙的過程
  • 人們左腦的語言區是掌控語言的,當我們在說口語時,很自然地,左腦中的語言區會有反應。有手語語言學家發現,當人們使用手語時,左腦的同樣語言區位置也有反應,這進一步證明了手語是擁有和口語同等語言地位。(參考資料:What sign language teaches us about the brain

那香港手語是怎樣來的呢?過往不少研究指出,只要聾人聚首一堂,便會自自然然發展出手語,例如聾校(特別是附設宿舍的聾校)就正是締造手語的有利環境。《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這份研究指出,香港手語的來源和聾校的設立息息相關:由最早期的聾生在學校及宿舍內慢慢衍生出手語、去到之後有部分聾校引入了南京 / 上海一帶的中國手語,這些都推進了香港手語的發展;同時,聾會的建立及聾人社群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讓不同教育背景的聾人交流手語,達至彼此融和局面,也發展出我們今日所使用的香港手語。

相關閱讀材料:
What sign language teaches us about the brain (網址:http://theconversation.com/what-sign-language-teaches-us-about-the-brain-29628)
From cooing and babbling to utterance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sODznkINQ)
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施婉萍、路駿怡、盧瑞華、朱君毅,2011)

6. 我可以如何和聾人溝通?

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與聾人溝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不同聾人的喜好和選擇

  • 手語
  • 動作、肢體語言
  • 用紙筆書寫 / 用電話打字
  • 圖片
  • 視覺提示(例如燈光的閃動)
  • 觸感(例如拍對方的膊頭、輕輕推推桌子產生震動)
  • 召喚傳譯員

7. 手語傳譯是否即是跟著中文,把中文字一隻一隻用手語打出來?

不是。自然手語和中文是兩套獨立的語言,有各自的語法,若然按著中文逐字直譯,會令手語的表達非常不自然,令操自然手語的聾人看不明白。情況就像用英文的詞彙,不過卻是跟廣東話的語法,例如I piano day buy left three dice sugar (我琴日買咗三粒糖)一樣,會嚴重阻礙理解

此外,傳譯時亦要考慮兩個語言所盛載的不同文化,以及譯文對受眾的意義,讓原文所帶的情景效果(例如:老師在突學中途說笑話,想引同學發笑、又如政治人物在發表講話,想鼓動聽眾的情緒,從而令大家支持自己…)準確地呈現在譯文中,而非只是很硬性地把每一隻字打出來。

逐字傳譯是直譯法的一種,傳譯員要配合受眾的需要靈活地使用直譯法和意譯法。

  • 例子:在傳譯中文課時,老師教中學生中文成語,傳譯員可以先意譯讓學生明白成語的意思後,用直譯法讓學生知道那幾隻中文字實際是甚麼,讓到他們之後在閱讀/寫作時,可以知道 / 用到那成語。

不過,香港亦有些聾人/弱聽人士,基於不同的原因,例如所受的教育、自身的習慣,而使用「中文手語」,亦即是按中文的語法去打手語。在這種情況下,傳譯員或需要配合受眾的語言習慣,使用中文手語,把手語逐字按中文打出來。

8. 我想成為手語傳譯員,我應該怎樣做?

提昇口語 / 手語能力至能夠使用該語言與他人流利溝通、並能就不同的題目作深入討論的水平接受有系統、有認受性的傳譯訓練(包括語言學、話語分析、傳譯技巧、道德及專業等)多和聾人交流累積經驗(歡迎加入成為語語橋傳譯團隊的溝通輔助員 / 實習傳譯員,或語橋的義工團隊啊!)

9. 「手語班」和「傳譯培訓」有何不同?

「我學了50小時香港手語了,我可以去立法會做手語傳譯嗎?」
「我已經學了60小時的西班牙文了,我可以去西班牙領事館應徵做傳譯員嗎?」
「我上完英語初中高班了,我可以去報讀傳譯課程嗎?」

  • 試想想,在大學內,「翻譯系」的課程是教你生字和做句的嗎?
  • 「語言學習」和「傳譯培訓」是兩回事 ─ 「語言學習」著重於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這包括我們常常說的「聽說讀寫」和「表達和理解」的能力,在堂上老師會教授發音、詞彙、語法等等語言的不同部分,當你的語言能力達至高水平後,你便可以接受進一步的「傳譯培訓」;傳譯培訓不只是停留在「生字、詞彙、句子」這些「語言學習」的層面,而是著重於訓練你在不同話語中可用到的傳譯技巧、語境分析能力、對話管理方法、不同的傳譯理論、也會探討傳譯的道德和專業操守。
  • 精通兩種或以上的語言,是擔任翻譯 / 傳譯和接受相關培訓的基本條件;但單單精通語言,卻不熟悉傳譯技巧和其他相關知識,是不能夠勝任翻譯 / 傳譯的。

10. 甚麼是傳譯話語(Discourse)和場景(Setting)?

在生活中我們會出出入入不同的「場景」,例如學校、公司、家中、朋友的家中、交通工具上、診所,我們也少不免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中與他人「溝通」,你又有否留意到,每個場景中的「溝通」都是不同的呢?

在課堂上,我們在發言前要先舉手;但在和同學談天時,我們卻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在法庭中,人們之間的對話都是很莊重且嚴肅的,且每次發言都要得到法官批准;但在朋友的家中,我們卻會口沒遮攔地高談闊論。
在診所中,我們會聽到和說多更多和疾病、藥物有關的東西;而在立法會中,我們卻會接觸到很多和政策、政治相關的題目。

在不同的地方或場景(Setting)與不同的人對話時,我們會使用到和接觸到不同的知識,也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溝通 ─ 不同場景中的溝通內容,特色和(潛)規則,就是「話語」(Discourse)。

在了解您的活動的「話語」(Discourse)和「場景」(Setting)後,我們可以作出更充分的準備,並安排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熟悉該話語特色、以及具備該話語的傳譯經驗的傳譯員到場傳譯,才能更有效和準確地傳遞內容,確保傳譯的質素。請按這裏了解常見的話語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