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傳譯質素
提供多語言傳譯
更有效監控和確保傳譯質素
團隊傳譯傳譯員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支援
更有效支援聾人 / 健聽人的溝通需要
配合環境需要
相關閱讀材料:
Team Interpreting: Does it really work? (Giovanna L, Carnet) (Featured Article from the ATA Chronicle November/December 2006)
Interpreter Cognitive Aptitudes (Brooke Macnamara, 2012)
「在學校,老師每天教學,是不出糧的嗎?」
「你每天辛勤地工作,都是免費的嗎?」
一名手語譯者除了要精通兩種(甚至更多)的語言(當中包括手語和口語)外、還需要接受不同的訓練、不斷自我提昇和發展其專業 ─ 就像口語傳譯員所需的專業技能一樣。口語傳譯員是免費的嗎?如果答案是「不是」,那為何手語傳譯員會是免費的呢?
手語譯者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包括各個方面:體能上、情緒控制上、經驗上、語言上、文化上;而根據Association of Visual Language Interpreters of Canada( AVLIC)(中譯:加拿大視覺語言傳譯員協會),手語傳譯的專業是指 ─
一名專業的手語譯者,是經歷過許多訓練,以此為專業工作、獲得適當酬勞,是非常合理的。
同時,客人自主地選擇由誰提供專業服務並購買相關的服務,也是他們自身權力的行使,而我們作為專業人士,責任是尊重客人的喜好和選擇,同時為自己的服務訂立合理、符合市場情況的收費。
「你每天吃飯、交租、交通的錢是從何來?」
「傳譯員不用吃飯、不用交租、不用搭車的嗎?」
傳譯的工作也會用到「工作時間」和「勞力」
傳譯員付出時間和精力去:
這些都是牽涉到一些人的「工作時間」和「勞力」的。此外,傳譯員到場傳譯,也需要乘搭交通工具,傳譯前後也需要吃飯、生活、交租...手語傳譯員的工作就像做其他職業的人一樣,都是有勞動價值的。
相關閱讀材料:
So You Want to be An Interpreter? - An Introduction to Sign Language Interpreting 4th edition (Janice H. Humphrey & Bob J. Alcorn, 2007)
加拿大視覺語言傳譯員協會 (AVLIC)網址:http://www.avlic.ca/
「是聾人自己不懂口語,那他應該自己請個傳譯來幫他呀!」
傳譯員是為聾健雙方提供傳譯服務的
根據政府資料,現時香港政府對於「手語傳譯」的措施只有:
現時政府對手語傳譯服務所投放的資源非常有限,而單靠幾間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服務中心在某些場合提供手語傳譯服務亦不足以回應聾健朋友們在社區生活各個層面,例如教育、參與文化活動等的需要。
因此,我們除了鼓勵不同的機構、組織和活動主辦方由自己做起,實踐社會責任,讓你們活動成為一個溝通無障的活動,也希望大家與我們一起並肩同行,向政府爭取投放更多資源在手語傳譯服務的發展上,消除在社會上的溝通障礙。
相關閱讀材料:
ADA Requirement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ivil Rights Division - Disability Rights Section) 網址:https://www.ada.gov/effective-comm.htm
使用口語時,我們會用到聽覺和聲音(Audio-vocal),但在用手語時,我們則會用到視覺和動作(Visual-gestural),儘管口語和手語各自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傳遞和接收信息,手語和口語一樣都是自然語言,有著自然語言的特徵,例如:手語除了有它的語法外,也是不受「現在」的時間和空間所限,能夠完整和有效率地表達任何事物(過去和將來發生的事、抽象概念、複雜概念、不存在的東西...);手語能夠不斷隨著時代和環境演變去發展新的詞彙表達新事物和新概念;手語也是一種可以被自然習得的語言 ─ 只要浸淫在有手語語言輸入的環境中,小孩可以很自然地從這些不同的社交場景中,在使用這個語言的人身上習得手語,令手語和當中所盛載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
一些自然語言特徵的例子:
那香港手語是怎樣來的呢?過往不少研究指出,只要聾人聚首一堂,便會自自然然發展出手語,例如聾校(特別是附設宿舍的聾校)就正是締造手語的有利環境。《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這份研究指出,香港手語的來源和聾校的設立息息相關:由最早期的聾生在學校及宿舍內慢慢衍生出手語、去到之後有部分聾校引入了南京 / 上海一帶的中國手語,這些都推進了香港手語的發展;同時,聾會的建立及聾人社群的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讓不同教育背景的聾人交流手語,達至彼此融和局面,也發展出我們今日所使用的香港手語。
相關閱讀材料:
What sign language teaches us about the brain (網址:http://theconversation.com/what-sign-language-teaches-us-about-the-brain-29628)
From cooing and babbling to utterance in American Sign Language (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sODznkINQ)
香港早期聾人教育與香港手語源流的關係(施婉萍、路駿怡、盧瑞華、朱君毅,2011)
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與聾人溝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不同聾人的喜好和選擇。
不是。自然手語和中文是兩套獨立的語言,有各自的語法,若然按著中文逐字直譯,會令手語的表達非常不自然,令操自然手語的聾人看不明白。情況就像用英文的詞彙,不過卻是跟廣東話的語法,例如I piano day buy left three dice sugar (我琴日買咗三粒糖)一樣,會嚴重阻礙理解。
此外,傳譯時亦要考慮兩個語言所盛載的不同文化,以及譯文對受眾的意義,讓原文所帶的情景效果(例如:老師在突學中途說笑話,想引同學發笑、又如政治人物在發表講話,想鼓動聽眾的情緒,從而令大家支持自己...)準確地呈現在譯文中,而非只是很硬性地把每一隻字打出來。
逐字傳譯是直譯法的一種,傳譯員要配合受眾的需要靈活地使用直譯法和意譯法。
不過,香港亦有些聾人/弱聽人士,基於不同的原因,例如所受的教育、自身的習慣,而使用「中文手語」,亦即是按中文的語法去打手語。在這種情況下,傳譯員或需要配合受眾的語言習慣,使用中文手語,把手語逐字按中文打出來。
「我學了50小時香港手語了,我可以去立法會做手語傳譯嗎?」
「我已經學了60小時的西班牙文了,我可以去西班牙領事館應徵做傳譯員嗎?」
「我上完英語初中高班了,我可以去報讀傳譯課程嗎?」
在生活中我們會出出入入不同的「場景」,例如學校、公司、家中、朋友的家中、交通工具上、診所,我們也少不免在這些不同的場景中與他人「溝通」,你又有否留意到,每個場景中的「溝通」都是不同的呢?
在課堂上,我們在發言前要先舉手;但在和同學談天時,我們卻可隨心所欲、暢所欲言。
在法庭中,人們之間的對話都是很莊重且嚴肅的,且每次發言都要得到法官批准;但在朋友的家中,我們卻會口沒遮攔地高談闊論。
在診所中,我們會聽到和說多更多和疾病、藥物有關的東西;而在立法會中,我們卻會接觸到很多和政策、政治相關的題目。
在不同的地方或場景(Setting)與不同的人對話時,我們會使用到和接觸到不同的知識,也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溝通 ─ 不同場景中的溝通內容,特色和(潛)規則,就是「話語」(Discourse)。
在了解您的活動的「話語」(Discourse)和「場景」(Setting)後,我們可以作出更充分的準備,並安排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熟悉該話語特色、以及具備該話語的傳譯經驗的傳譯員到場傳譯,才能更有效和準確地傳遞內容,確保傳譯的質素。請按這裏了解常見的話語種類。